當然,另一個原因是,我需要一本書幫我統合一下,或著至少有規劃地說明一下一些哲學推論的方法,以及一些專有名詞。
圖源:誠品網路書局
在這本書的開頭,作者親切地寫了一段「使用說明」,他提到,除了將這本書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之外,也可以當作參考書,用以查詢哲學概念與方法。本書中將從最基本的論證工具,一路說明到複雜哲學概念,並且在每一項「工具說明」後,附上延伸閱讀和章節之間的互相參照。
這本書中將工具分成六箱,每一箱又用若干條目的方式,以類似辭典的方式說明工具的使用方法、可以達到的效果,以及誤用工具可能帶來的影響。
我認為這六箱工具當中,以第一、二箱最好懂,也最能嘗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畢竟他這兩箱以論證工具為主;第三箱對我來說是最難以理解的,常常翻來翻去好幾遍,我還是搞不太懂某項工具確切的意義或用途;第四箱則是以兩兩一組的方式,釐清兩個有關聯的工具之間的……關聯;第五箱則是以某位哲學家或是某個學派、主義的角度,去說明這些哲學家/學派/主義到底在說什麼,這邊對我來說反而又變得簡單了一點,因為有些哲學家/學派/主義是我過去已經學過、知道的論點;第六箱又回到某些概念的說明,這些概念常被使用,但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,作者在第六箱中就解釋了這些概念,並給予一些使用上的警告。
這本書的優點,就正好是作者希望達到的目標:作為參考書、作為「工具箱」。但這樣的做法也造成了一些缺點--或著說不上是缺點,但明顯降低閱讀樂趣的狀況--其中一項就是,一般來說,人們不太會覺得工具箱「有趣」。也因為作為工具箱,每項工具都只能獲得簡短的說明或舉例,對於讀者而言,實際上要掌握或運用是有非常大的困難的。
以我而言,其實讀到中間(也就是第三箱途中)的時候,我還滿想放棄這本書的,作者的說明已經盡量淺顯易懂了,翻譯也盡量在易讀性和精準上取得平衡,但我在閱讀完短短的說明之後,還是很難完全掌握這個概念。我想除了翻譯時,語言所造成的、無可避免的落差之外,也有一部分是因為某些比喻或是解釋,是使用歐洲文化中常見的元素(例如希臘神話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),儘管有加上譯註,但這對於非歐洲文化下的我還是造成了一點困擾。而這些困擾,加上概念本身就相對難懂,讓我覺得很氣餒。
另外,條目和條目之間的關聯也令我費解,我不知道它們是依照什麼邏輯或是規則決定先後次序的(或許是字母開頭?我不知道,這只是我的猜測)。
總而言之,我認為這本書是非常優秀的「工具箱」,若是在哲學入門時,放在手邊當作參考書使用,應該會是非常理想、好用的一本參考書。但對於我而言,因為我只是一個想要讀讀書殺時間的讀者,並沒有要研究哲學,或是比較有系統性的學習哲學,所以這本書的優勢很難在我閱讀時表現出來。除非以後閱讀的哲學書籍愈來愈困難,以至於我不得不放一本工具書在手邊,否則我應該不會再次閱讀這本書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