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

讀後感:《被討厭的勇氣》與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

  本來只是想寫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,但要寫的時候突然發現,之前沒有發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的讀後感,所以就把兩本合再一起了,之後讀完《被討厭的勇氣 第二部》會再發一篇。

  我的閱讀順序很奇妙,首先是先讀了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,然後看到囧說書,所以讀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讀完之後又讀了一遍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,所以下面會混雜再一起談。



  既然提到了囧說書,那就一樣放個影片吧!
  老實說我最近讀的這些書,通通都是因為囧說書有提到,而且好像很有趣,所以才去借來看的……那不是重點。


 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用對話的形式,很輕鬆地帶出阿德勒心理學的幾個核心概念,因為是對話,所以省去了很多的專業術語,也就讓它相較於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更淺顯易懂,如果要在這兩本中挑一本作為阿德勒心理學的入們,我會比較推薦用《被討厭的勇氣》。

  這樣的難度差異也反應在我的閱讀當中,實際上我第一次讀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的時候,是覺得他的內容有點難懂的,讀完之後也不覺得有獲得什麼啟發,簡單來說,我並不會因為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而對阿德勒心理學有任何進一步的興趣,但在閱讀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的時候,卻有一種「啊,原來那個時候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寫的是這個意思啊!」的感受,並且確實地被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挑起了興趣--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再回頭看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。

  不過這邊要澄清一點,並不是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寫得不好,而是它比較偏向研究用書(儘管以一本研究用書而言,它實在是超級好理解),所以如果讀者完全沒有阿德勒心理學、或是一般心理學的基礎的話,要馬上進入阿德勒的世界會比較困難一點;而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在寫作之初,就決定是要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,所以會比研究書籍好懂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
  也是因為「研究用書」和「普及讀物」的差異,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和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還有幾個小小不同的地方:在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裡,我們可以看到比較多對個案的討論、分析,而這些個案幾乎都是有一些心理疾病的人;而在《被討厭的勇氣》裡,舉出的例子則以一般日常會碰到的人、事為主,不太有針對極端的分析。

 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當然也有一些缺點(我不知道在第二部裡面有沒有補足),它其實還是省略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觀念,這些可以在和《阿德勒心理學》做比較時發現;另外,我覺得有的時候「年輕人」的反應讓人滿出戲的,有一種讀到有趣之處,卻突然被澆了桶冷水,我覺得這是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有點小缺陷的地方,但總地來說,這並不會折損它作為阿德勒心理學普及讀物的價值。

  我會推薦對阿德勒有興趣,或是被人際關係困擾的人去讀《被討厭的勇氣》;如果是已經有心理學基礎,或是讀完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的人,我會推薦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