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

讀後感:潘宙《船上的人》

  這本書是短篇小說集,作者是越南華人,裡頭的小說大抵都是談到越戰前後的轉變,越南華人尷尬的身份認同,以及越戰後大量逃出越南的難民。

圖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

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

【創作】關於愛

這本來是噗浪上的一個風,內容是:
「用你的專業告白」

所以就寫了下面這三首詩,分別對應教育、歷史、中文這三個專業
我覺得中文是最難的,太多作品都在寫愛了,要翻出新意很難

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

讀後感:王家祥《倒風內海》

  這學期修了「台灣歷史小說選讀」這門課,課程選了六本歷史小說,而《倒風內海》就是第一本要閱讀的書。除了《倒風內海》之外,另外五本則分別是:陳耀昌的《福爾摩沙三族記》、庄司總一的《陳夫人》、施淑青的《風前塵埃》和郭強生的《惑鄉之人》。
圖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

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

讀後感:《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》

  雖然算是讀中文系的人,但半路出家的我並不擅長做文本分析,甚至在絕大部分的時候,我幾乎都無法掌握作者到底想要說什麼。因此,這個學期我找了一些和文本分析相關的書,想要好好惡補一下我那爛到不行的能力,而湯瑪斯.佛斯特的《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
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

反思二二八:二二八七十周年思考記錄

一、前言
今年是二二八的七十周年。
我其實想了很久,到底要不要寫這篇好呢?去年前年思考過的東西,到今年又有一點差異,但好像又沒有差異大到需要在把所有內容重述一遍──猶豫了很久我還是決定寫下來,這麼說雖然有點自我意識過剩,但我總有種不得不說些什麼的感覺。

我想從兩個部分來談二二八,一個是關於轉型正義;另一個則是和我過去所寫的比較接近,「回到自己的脈絡去思考」的部分。
在寫的過程中,甚至一直到發布的此刻為止,我其實都還在思考很多問題──從這兩個角度切入去談二二八是否妥當?我談的到底是事件本身,或是將其後的白色恐怖混在一起思考了?這兩者可以視為同一事件,或是必須細緻地去區分開來討論?我對二二八的認識是有所根據的嗎?或是我只是憑我的印象、有嚴重史學錯誤的認知就隨口瞎扯?我應該把我對事件經過的理解詳細說明嗎?一字不提是不是某種狡詐呢?諸如此類的,老實說我一點把握都沒有,這不是我的專業,我的理解甚至可能比長期關心這件事的人少了很多很多,照理來說,我是不該隨意發言的,一個好的史家不該在沒有證據以及合理的推論之前妄下判斷。
儘管處在這樣的不安之下,我還是想要談這件事,有些事情唯有大家把話、把想法說出來,才能往前邁進。我也還是想從這兩個角度來切入,請原諒我取巧地避開了二二八事件本身、避開了一些該有的背景敘述,避開了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之間的連結,甚至可能稍微離題了也說不定。

我接下來要說的,只是就我所知,從轉型正義,從此時此刻的自己出發,去思考這件事情──二二八、白色恐怖,以及我們該如何走下去這件事。

最後,如果是想看我大罵幹你KMT的話可以先關掉這篇文了,這裡不會有那種東西(笑)。

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

讀後感: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

  我很早以前就知道 Mortimer J. Adler和Charles Van Doren 所寫的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了,但他的書名一直讓我覺得「我真的能從這種流行讀物裡學到東西嗎?」之類的感覺,所以從來不曾拿起來翻閱過。直到一位我很喜歡的Youtuber超級歪,在他的說書節目中介紹了這本書,我才終於有了動力,從圖書館借出來閱讀。


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

讀後感:愛德華.卡耳《何謂歷史?》

  這本書其實沒有細讀,只是大概瀏覽過而已。只有花了兩個小時左右翻完,對於一些細節內容就沒有很在意了。這樣的閱讀法我想多少會有誤讀存在,所以斟酌看就好。
  愛德華.卡耳(Edward Hallett Carr)是英國的史家,以《何謂歷史?》這本書和《俄國史》聞名,不過他並沒有一直待在學院裡,劍橋大學畢業之後,就去蘇聯擔任外交人員了。

圖源:readoom閱讀

讀後感:邱妙津《蒙馬特遺書》

  很早之前就知道這本書了,但依直到最近才拿起來閱讀。在閱讀之前,我只知道幾件事:作者是女同志,這本書是二十世紀末同志書寫中滿重要的一部作品,作者在寫完這本書之後就自殺了。

圖源:印刻文學

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

讀後感:Julian Baggini《哲學家的工具箱》

  我是從「哲學哲學雞蛋糕」的作者朱家安的推薦書單中注意到這本《哲學家的工具箱》的,作者依然是Julian Baggini,如果稍微觀察一下朱家安推薦的書,會發現他真的很喜歡這位作者。在閱讀這本書前,我讀過了這位作者的另外兩本著作:《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嗎?》和《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?》,接下來還打算讀另一本《鴨子中了大樂透》。總之,根據前面兩次的閱讀經驗,我覺得這位作者的解釋還滿清楚明確的,所以才又選了這本《哲學家的工具箱》。
  當然,另一個原因是,我需要一本書幫我統合一下,或著至少有規劃地說明一下一些哲學推論的方法,以及一些專有名詞。

圖源:誠品網路書局

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

讀後感:野矢茂樹 編,《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》

  《小朋友的哲學大哉問》,是編者野矢茂樹假想小朋友的角度、口吻,向各個哲學家發問,這點使它不同於其他哲學普及著作,幾乎沒有嚴謹的專有名詞、嚴肅的哲學議題,只有一些(或許)你我小時候都曾經好奇、卻沒有辦法從大人們身上獲得解答的問題。


圖源:商務印書館

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

讀後感:Julian Baggini、Jeremy Stangroom《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?》

  《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?》是一本哲普著作,我的上一篇讀後感寫的《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嗎?》同樣是Julian Baggini的作品,書名也同樣的饒口(笑)。不過這本書比《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嗎?》好讀多了,畢竟,前者是對幾個不同的哲學議題和邏輯觀念進行討論,而後者則是針對單一議題進行深入的討論。


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

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

【英文寫作練習】"Obama speech" from BBC in 2017.1.11

This is my first English writing practice in this blog. I'll try to write something to a news or TED talk every week, or and I'll put the news link at the top of this article.  
The news I select is I think I should but I never care about, so there are a lot of stupid opinion and idea in the articl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