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是我在朱宥勳的FB上看見的,我印象中是在講賴和的〈一桿稱仔〉的時候,下面有個留言說,他不知道該怎麼培養、訓練文本分析的能力,然後朱宥勳推薦了這本。抱持著同樣疑惑的我,看到難得有人推薦書,就將它紀錄下來,然後趁著國際書展的時候買了下來。
圖源:商務印書館
全書分成32章,除了那「27堂課」之外,還有序、期中報告、期末報告、跋、推薦書單這5篇。在序章中,作者從他上課的時候,因為分析文本的方式不同,學生總是無法理解教授為什麼這麼解讀。接著他談到,分析文本其實有很多固定的套路、象徵、手法,文學教授們只是因為閱讀得多,然後又能更快地便是出那些象徵,才能很快又巧妙地做出文學分析。
在書中最主要的部份--也就是那27堂課當中,作者每堂課都討論了一個象徵,那個象徵在文學中通常代表什麼涵義等等的。例如第1堂課:「每趟旅程都是追尋(不過凡事總有例外)」談到文學中的追尋傳統,作者分析了一趟「追尋」到底會有哪些要素,追尋所聲稱的目標,還有實際目標之間的差異等等的問題。
而期中報告、期末報告,則是談論文本分析以外,文學的兩個大問題。期中報告問到「作者真的是這個意思嗎?」,也就討論了作者書寫當下想要傳達的,和讀者閱讀、甚至分析到的,真的是同樣的事情嗎?至於期末報告,則討論到作者在一開始說的「世界上只有一個故事」--「世界上真的只有一個故事嗎?」「那唯一的故事真的存在嗎?」等等的問題。
隨堂測驗則是作者選了一篇短篇小說,並且在小說後附上一些問題,讓讀者可以練習文本分析。推薦書單的書目,包含了很多作者喜愛的小說,他在書目資料後還會寫下一小段,自己對這本書的想法,例如:
福特.梅鐸斯.福特(Ford Madox Ford,1873-1939),《正人君子》(The Good Soldier,1915)。有史以來描寫心病描寫得最透徹的小說。除了好的文學作品之外,他也推薦了幾本文學理論的作品,如果讀者希望更進一步地了解如何分析文學,也可以從這些書目下手。
我讀完之後非常喜歡這本書,我覺得他用很簡單、詼諧的方式,和讀者說明了西方文學中常會出現的意象、情節,當然,這27個意象或情節無法囊括所有的意象或情節,但從這邊出發,我想可以讓讀者開始練習、思考、培養文學分析的能力。甚至在文學分析之外,這本書也為我帶來很多創作的靈感,在閱讀過程中,有很多創作的點子一一冒了出來。
唯一的小缺點--其實也稱不上是缺點,應該說是莫可奈何之處--是,作者的書寫還是以西方文學的傳統為主,畢竟作者是英、美、愛爾蘭文學的教授,他在書中談到聖經、基督、受洗等等的象徵時,也提到宗教象徵是非常重要的文學養分,如果要了解某個語言的文學,在對該宗教、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是很難達成的,話雖如此,但他對印度教一無所知,所以也很難馬上了解印度文學中用到的許多象徵。
讀完之後,我有一種「要是有人也為中文作品寫這樣的一本書就好了」的感嘆,不過想想都覺得累,畢竟,要將龐大的、某個文化下的文學傳統(當然也包括了一些跨文化的象徵)整理、揀選出少少數十項,一定是很困難的事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