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

讀後感:王家祥《倒風內海》

  這學期修了「台灣歷史小說選讀」這門課,課程選了六本歷史小說,而《倒風內海》就是第一本要閱讀的書。除了《倒風內海》之外,另外五本則分別是:陳耀昌的《福爾摩沙三族記》、庄司總一的《陳夫人》、施淑青的《風前塵埃》和郭強生的《惑鄉之人》。
圖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


  《倒風內海》這本書的主角沙喃,是生活在17世紀前葉的台灣西拉雅族麻豆社人,故事內容以沙喃的一生,以及麻豆社巫婆的預言「災難自海上而來」貫穿全書。講述17世紀前葉,荷蘭人來到台灣進行開拓與統治,以及最後鄭成功的軍隊擊敗荷蘭人,在台灣開始統治的這段歷史。
  這本書在開頭大量運用西拉雅語,老實說讀起來是有點辛苦的,不過撐過前面這一段之後,就會發現,其實為了敘事順暢,作者在後頭只會保留少數的西拉雅詞彙,而這些詞彙的出現頻率又相當頻繁,習慣之後,也不會感到特別難閱讀。
  除了西拉雅語的使用之外,這部作品也常常在每一章的開頭或結尾說明地理、歷史背景,解釋完之後,才會進入小說的敘述當中,但這些部分卻讓我覺得格外突兀,好像講故事講到一半,卻被老師的聲音打斷,接下來就開始上起了歷史課或地理課一樣,或許這是為了讓讀者能夠理解故事背景(尤其這本書的初版是發行於1997年,我相信那時的人們對台灣史的了解並不如今日清楚),但卻打斷了讀者的閱讀,也破壞了故事節奏。

  在這本書中,我最喜歡的部分是荷蘭人第一次來到麻豆社貿易時,沙喃的父親阿兼買下了一個大鐵鍋,而麻豆社的「財富觀」--沙喃的財富觀也因為荷蘭人這次的來訪而大大改變,那種文化先進族群與文化後進族群的接觸,以及接觸所造成的衝擊與改變,我覺得是這本書描寫的最巧妙的部分,我幾乎可以感受到沙喃的內心有多麼的動搖。而這次的接觸,也令之後麻豆社派人前往王城的橋段變得相當合理。

  然而在這個部份之外,我認為小說節奏是有些奇怪的,這點尤其在結尾特別明顯。差不多書的中段,老尪婆的預言就從「災難自海上而來,降臨在你兒子(這裡指沙喃)身上」,轉變為「入侵者伐倒巨樹,洪水將無可抵擋,大量土石摧毀倒風內海,麻豆人的家園與魚場無一倖免」、「漢人的神祇廟堂金碧輝煌地聳立在內海的沙汕上」等等,而沙喃等人認為這是關於郭懷一等漢人終將起事、擊敗荷蘭人的預言,在郭懷一失敗之後,沙喃也一度認為老尪婆的預言大概不會實現,直到最後一章卻又突然提到鄭成功擊敗荷蘭人的事情,然後迅速地讓麻豆社人離開了他們的故鄉。相對於荷蘭人與郭懷一事件的鋪陳(荷蘭人完全控制麻豆社要到第十二章,郭懷一事件則大概鋪陳了六章),鄭成功的橋段反而顯得突兀,而讀者就在還沒搞清楚的狀況下,結束了這部作品。或許作者是想要讓讀者思考歷史的無常之類的,或是覺得屢次出現的預言已經足以作為鋪陳也說不定,我不知道。

  另外,也有一些角色讓我覺得工具性質很重,像是加踏、阿蘭納、大羅皆等,我想小說多多少少都免不了這樣的人物,但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,卻老覺得這些角色像RPG遊戲中的NPC一樣,為了讓主角到某個地方,或是參與某件事,所以跳出來跟主角說話、告訴主角某個情報等等。我想這可能是和主角所在的麻豆社的位置有關,麻豆社是屬於比較內陸、距離熱蘭遮城較遠的地方,所以也是比較晚受到荷蘭人影響的地區,也就必須要找方法讓主角和荷蘭人、和郭懷一等人接觸,所以不得不塑造出這些角色。

  總地來說,我覺得這部作品並不算有趣,但它試圖描寫出另一種台灣歷史的觀點,也在某些部分表現得非常出色。在初版發行的1997年,大概也算是一部對台灣歷史的大致方向掌握清晰的小說了,像是當時漢人、西拉雅族、荷蘭人之間的關係,或是原住民幫助荷蘭人鎮壓郭懷一的軍隊等等,這些甚至可以吸引人去了解早期台灣史,整部作品閱讀下來,我也沒有發現什麼嚴重的歷史錯誤(不過我本來就不擅長找歷史錯誤,搞不好有也說不定)。我覺得花時間閱讀這部作品並不是甚麼浪費時間的事,但這門課結束之後,我大概也不會再閱讀第二遍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